来源:小编 更新:2025-02-06 10:42:37
用手机看
你知道吗?加密货币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谓是跌宕起伏,而最高人民法院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。今天,就让我带你一起走进这个充满变数的领域,看看最高人民法院是如何一步步引导加密货币走向正轨的。
还记得2018年10月,深圳仲裁委员会首次提到加密货币资产应按照国家《财产所有权管理条例》进行保护吗?这可是个里程碑式的时刻!从那时起,加密货币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明确。
2019年7月,国家法律首次认可了比特币的财产属性,确认其是有价值、稀缺、可自由使用的资产,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。杭州互联网法院更是公开审理了首例涉比特币网络财产侵权纠纷案,宣布比特币是具有货币价值的虚拟财产,开创了新的先例。
2020年5月28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正式实施,其中对遗产继承、婚姻、人格、合同侵权和个人合法财产等一系列民事权利提供保护,加密货币自然也不例外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杨立新表示,《民法典》规定,所谓遗产,就是自然人死亡时,她或他留下的个人合法财产。而个人合法财产,自然也包括虚拟货币在内的互联网财产。
2022年9月,中国最高法院发布了与加密资产(加密货币)相关的审判指南。指南认为,与比特币采矿和加密货币投资业务等相关的合同无效。但与此同时,加密货币债务支付义务等仍然有效。
最高法院指出,对于比特币挖矿等行为,由于中国政府已于2021年9月3日通知取缔加密货币挖矿,因此相关协议无效。对于要求交付或返还虚拟货币的诉讼,法院提出了一个框架,即如果有合理的理由,可以在要求交付或返还虚拟货币的诉讼中命令交付或返还虚拟货币。
此外,北京中级人民法院也曾作出判例。在莱特币违约支付利息的诉讼中,法院命令被告支付利息,并表示加密货币被视为财产。
2024年8月,中国最高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《关于办理洗钱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,将加密货币交易归类为洗钱方式之一。这是中国首次针对此类资产类别采取此类举措,表明我国正努力加强监管框架。
根据最新的修订内容,中国最高法院明确指出,虚拟资产,尤其是加密货币交易,由于其匿名性和跨境流动性,已经成为洗钱活动的重要渠道。为了有效打击洗钱行为,中国最高法院在修订《反洗钱法》时,特别增加了对虚拟资产交易的监管规定。
这意味着,所有涉及虚拟资产的交易活动,包括加密货币的买卖、转移等,都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监控和审查。
2024年2月27日,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,宣布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开放。公众注册登录后就可以查阅。截至目前,人民法院案例库共收录案件3711篇,其中涉及虚拟数字货币的全部案件,具体案例链接也便于查阅。
这一举措让法律更加透明,也让民众对加密货币的法律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
2024年8月28日,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招标,涉及加密货币、区块链技术及人工智能等领域。这表明我国在司法领域对新兴技术的关注和探索。
涉案虚拟货币处置问题研究、涉人工智能纠纷司法应对研究、涉数字经济司法问题研究……这些课题的提出,无疑为我国加密货币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。
最高人民法院在加密货币领域的作用不可小觑。从产权保护到反洗钱新规,从案例库开放到司法研究重大课题招标,最高人民法院一直在努力引导加密货币走向正轨,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。让我们一起期待,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引领下,加密货币在我国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!